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边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38|回复: 1

[散文] 民族宗河 楚骚遗源(代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民族宗河  楚骚遗源
——监利县毛市镇卸甲河(夏水)考证
文/周镇明

       卸甲河位于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境内,总长约8.9公里,系四湖干渠重要河段之一。本文欲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史学等相关学科之角度,考证和挖掘卸甲河之滥觞与革鼎,穷源溯流,以期还其“夏水”之真名。

一、华夏民族的母亲之河

       卸甲河古称夏水,“华夏”之“夏”即取于此河。汉朝的许慎在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指出:“夏,中国人也。”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则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论述得更为明确:“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
按章太炎先生的考证:“华”字取于华山,与“夏水”之“夏”合二为一,得名“华夏”,因此,卸甲河(夏水)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河、母亲河。

二、华夏民族的记忆之河

       卸甲河(夏水)历史悠久,在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尚书·禹贡》中写道:“荆及衡阳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项,沱潜既道……”《汉水·地理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描述得则更为详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又东至江夏……,入于沔。”

三、灿烂楚文化的文脉之河

       卸甲河(夏水)与著名的河姆渡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承载千年楚文化的文脉之河。比如汉代大儒郑玄在注解《尚书》时乃云:“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哀郢》诗篇中“遵江夏以流亡”中的“江夏”,也就是江夏之水的夏水。同时《楚辞.渔父》中那句著名的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 “沧浪之水” 亦为夏水。

四、卸甲河之名的由来

       卸甲河此名的来历,与元末明初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相传当年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顺夏水而逃,后面追兵越来越近,形势十分危急,一随从谏言陈友谅卸甲轻装而行,陈友谅依言行事,于是卸下黄金锁子甲,乘船渡至北岸继续东逃,当地老百姓为了掩护他,将河内船只悉数泊于北岸,不一会朱元璋的兵马追到,见无船可渡,不由恼羞成怒,大肆杀戮村民,以至河水变红。大难余生的百姓为纪念陈友谅在此卸甲,便将此河取名为“卸甲河”,同时又呼为“血甲河”,警后人勿忘历史。后来当地人觉得“血甲河”一名太过血腥,渐遗弃不用,多呼“卸甲河”,沿用至今。

五、卸甲河在卸市境内的分支

       卸甲河(夏水)属汉水支流,其源头发脉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入于沔”,也就是《尚书·禹贡》所云“沱潜既道”。经史学家考证:“沱潜既道”之“沱”,乃是夏禹治水时一条水道的遗陈,“沱”即夏水,“潜”即沔阳。
       卸甲河在卸市境内共有三条分支,以光荣村鸡鸣闸为界一分为三:其北一支由监新河延北至监利县周老嘴镇的陈沱口,陈沱口正是沱水(夏水)入沔阳(今仙桃)的入水口——此为夏水北流一支。其西线一支则由鸡鸣闸起,经光荣村三组、二组、一组,弧弯北至九龙河段(多年前被当地村民起坝拦断,其段长约1.8公里)入四湖河,再经东荆河汇入汉江和长江。其东支一脉则始起鸡鸣闸(即鸡鸣铺),流经光荣、卸市、莲福(原丁家、王巷、肖巷)、陈赵等四个村,其长约7.1公里,再经南剅沟、埋家口(今毛市镇)、福田寺、彭家口、柳关至瞿家湾出境,由洪湖小沙口、峰口、简家口、小港,出新滩口,延绵迭荡百公里余注入长江。

六、卸甲河流域的历史沿革及其变迁

       当年陈友谅逃至现光荣村、卸市村、同心村交界的一高埠处时,正值鸡叫,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地叫为“鸡鸣埠”(后随谐音叫成“鸡鸣铺),此叫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1963年,国家决定在现光荣村与同心村相交的河段建桥,贯通监南监北的交通(此前去监北地区,需沿内荆河道绕行,其公路遗迹尚存:由现卸市村十三组起,经卸市村、陈赵村、原肖巷村等一直绕至福田),在此处河段建闸时,该闸随地名取名“鸡鸣闸”。
       1963年修建“鸡鸣闸”时,因老河道(其遗迹现为光荣村四组鱼池,位于监新公路东侧)水深泥淤施工难度大,即在原河道往南前移数十米,选干硬地基建闸。为此现卸市村十三组(原同心村)作出了巨大牺牲:新河道及鸡鸣闸占用了该组大片土地。
      自民国至1987年撤区并社的这段历史时期(即由毛市区改为毛市公社),卸甲河流域较较现在略为宽广:东至南剅沟交界,西届原观音乡(现红城乡)同心村白家湾,全流域长达8.9公里。1987年,监利县政府以监新河为界,将监新河东边原同心村几个生产队划归毛市公社卸市区管辖,即现毛市镇卸市村十、十一、十二、十三共四个组,河西边则一律划归原观音乡(现红城乡),与光荣村一组、二组、三组隔河(内荆河)相对,定型至今。

七、综述

       综上,卸甲河不仅是一条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两岸百姓的生命之河,更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传载灿烂楚文化的文化之河,在我国历史及河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她是卸市人的骄傲,是毛市人的骄傲,是监利人的骄傲,是荆楚大地的骄傲,乃至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




上一篇:打水漂(作者/田时红)
下一篇: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监利县名考辨
发表于 2019-5-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一江春水向东流,东出沙市江陵,之潜江入沔阳以东称夏水,最后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为江夏郡内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由此可见;早点力夫,晨昏气浊,58年---64年四清其时,省委号召,分年派徭,拉夫冬修,自东下监利境内先开监利江堤大垸围堰,石首小河通惠冯唐闸以泽程集枯旱,连通东荆,接通阡陌,蜿蜒疏挖成四湖干区。引水福田三闸止,泄涝以过洪湖,方得通江。八百里洞庭北,原为沼泽沟渠人迹罕至的滩洲。现岂是“井蛙夏虫”姿,隐新生政权功劳,贪全县民力,瞒毛福柳南剅灌溉舟帆便利。无知狭隘以其“水沟之巨”“逞文扬万”,苟胆妄言华夏弘大,观者无不有感羞丑,(代:老一代“水工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