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寻访智者大师故里 两圣僧杯渡禅师、智者大师
· 任茂礼·
南北朝隋代之际,监利县出了一位杰出高僧,世称之为“东方释迦”,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智顗,被皇帝敕封为“智者大师”。
2018年早春的一天,风和日丽,大地一派生机。我应邀和监利县径行念佛团的几位朋友一起,驱车寻访智者大师故里天竺山北洲寺。
天竺山北洲寺位于监利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即今周老嘴镇所在地西约三公里处,监利至武汉的国道就途经这里。刚进周老嘴西郊,只见公路南则一片绿树掩映,亭廊曲回,碑林磅礴,景观宜人,这里是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中共早期领导人柳直荀等湘鄂西烈士就埋葬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悼念柳直荀的著名诗篇《答李淑一。蝶恋花》手迹,镏金镶嵌在硕大的浮雕屏上,庄严隽永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大革命时期,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就曾设立在周老嘴,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革命遗址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周老嘴以及周老嘴附近的天竺山一带,历史上还曾先后是古华容县、华容公国、成都郡(侨置)、丰都县、玉沙县、监利县治所所在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烈士陵园西侧,一条白色水泥道路穿过如画似锦般的田园直达天竺山北洲寺。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映入眼帘的天竺山,没有奇岩怪壁,没有古木参天,而是一个于一望无际水稻地里隆起的土丘,唯有散落于土丘满坡的秦砖汉瓦碎片在诉说着它的古老与沧桑。山上两幢殿宇一栋寮房呈品字形掩映在绿化草本丛中;坐北朝南的中轴主殿以及东则辅殿都在规划施工中。寺中住持法师年届不惑,兼任监利佛教协会副会长,知识广博,亦很健谈。寺僧介绍说,他早年出家,游方过粤、浙、湘、鄂等地,于 年巡游天竺山北洲寺,因有感宿世因缘,便在这里驻锡下来。他说:北洲寺始建于汉光武帝(-6-57)时期,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汉明帝永平七年(64)还早一二十年。南北朝时期的智者大师七岁时就是在这里跟着母亲拜佛、诵《普门品》的。
二、何为“天竺”?
“天竺”是古代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亚国家的统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
天竺山北洲寺之“天竺”是否与历史上西域佛教传入监利有关呢?多方寻访当地耆老都不得而知。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这些都说明在这里曾经一定发生过与西域文化相关的重大事件。
《监利地名志》编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有史以来普查较为全面,收集较为详尽的一部地名专著。关于天竺,上面有这样的记载:
天竺大队:地处揭老公路东侧。以境内古有天竺山而得名。华容城遗址位于天竺大队三房台(村)附近,方园约十余平方公里。城址西沿有两大墓葬区,一西南向,一西北向,分别长 约百米,古砖碎瓦隐约可见,陶片刀币亦时有发现。城西北向有一宽约50米的开阔地带,传系古时通往江陵(当时称南郡)的车道。战国末期白起陷郢,偏师即沿此道东下容城。城南偏僻小径即著名的古华容道,曲折蜿蜒过毛市(自然镇)涉沙湖南下曹桥(村),长约12公里。三国时曹操赤壁败绩,曾抄此道狼狈北归。
天竺大队以境内古有天竺山而得名。华容城遗址位于天竺大队三房台(村)附近,方园约十余平方公里。城址西沿有两大墓葬区,一西南向,一西北向,分别长约百米,古砖碎瓦隐约可见,陶片刀币亦时有发现。城西北向有一宽约50米的开阔地带,传系古时通往江陵(当时称南郡)的车道。战国末期白起陷郢,偏师即沿此道东下容城。城南偏僻小径即著名的古华容道。
古天竺山(天竺山因何得名已难考信),即楚章华台遗址。文人墨客多涉此地,并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汉时,章华台已成废墟(毁于何年已不可考),征西将军马援曾在此废墟上修“百洲寺”。唐初,尉迟恭重又扩建,并请画匠绘“章台晓霁”缀以诗文挂于内壁。寺门大书对联云:
名著容城登八景
寺由汉室立千秋
可惜后来兵火叠径,古寺终至倾圯,仅存古画“章台晓霁”。清时录入《监利县志》,称“容城八景”之一。
此外,遍查《监利县民间文化三大集成》,“天竺山”名字由来仍一无所获。
三、《北洲寺碑记》
“功夫不负苦心人”。旧版清同治《监利县志》在监利县仅藏有二套,一套藏县档案馆,一套存县史志办公室,平时查阅不甚方便。好在2016年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该志并赠予本人一部,悉心翻开旧志艺文篇,竟赫然发现一篇《北洲寺碑记》,有关天竺山北洲寺的来历尽载其中,令人喜出望外。碑记中云:
“容城天竺山北洲寺,何昉乎?稽诸父老所传闻,则自汉光武帝始也。汉遣马援征临沅,曾驻节容城。班师凯旋,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邑之人思慕其功德,不衰相与立祠祀。历代以来,废而复兴。邑人岁时展谒,必拜伏波将军。亦可知将国兵而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迨后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飞锡峰头,炉无火而自焚,泉有宝而常聚,迄今乡人犹啧啧以为美谈。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撰述者张逢吉。
张氏何人?要识其文先识其人。经查科举,张逢吉:监利县人(所属乡镇不详),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举人,涞水(属今河北保定)知县。
肇启建寺时间汉光武帝年间与民间传说相同。有所出入的是建寺由来,民间传说是“马援征交趾(交趾,今越南河内)”率军过云梦,不期突遇大风浪,不能前行。于是,马援在这里拜祭神明,并许愿若得风平浪静,顺利出征,待得胜回朝,定来建祠答谢,永祀香火。果然风雨即停,马援率部一举平定了交趾郡二征造反叛乱;回朝后奏准皇上,在这里建祠祭祀。就是说北洲寺最早是由马援所建。
而碑记所载,系马援征临沅,曾驻部这里,军不扰民,秋毫无犯,邑人感德而立祠纪祀马援,即寺由乡人所建。兹看马援征临沅的历史记载:
《后汉书·马援传》:建武二十四年(48),湘西武陵五溪蛮(五溪是五条河的名字,都是沅江的支流)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奉命征讨,全军覆灭。接着,光武帝又派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等前去征讨,也都遭到失败。“五溪蛮”成了光武帝乃至中原的心腹大患,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六十二岁的马援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光武帝担心他年迈,不许。马援请求再三,并亲自上马表演了一番,以示英武不减当年。光武帝放了心,笑道:“矍铄哉是翁也!”于是,命令马援率军士四万人南征五溪。
次年春天,马援率军到达临乡(今湖南桃源县)。适逢蛮军进攻临乡县城,马援指挥军队迎击,蛮军大败,斩获两千余人。后又与蛮军于下隽(今湖南沅陵县)、五溪、壶头山(今湖南沅陵东)苦战,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之久,汉军粮草消耗殆尽,主将马援也终因年迈体弱,感染时疫病死在沙场上。而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名言,流传至今,激励男儿勇于上战场,不怕牺牲。
依此可知,马援征临沅,驻军容城,乡人感念其功德为其立祠记念,应当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因此天竺山北洲寺的始建是乡人所立,祠祀马援。
但是,立祠纪祀马援,当初就称“北洲寺”吗?古代祭祀场所都称之为祠、庙;而“寺”是官署,是国家一级机构相关办公场所。如“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东汉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佛教寺院的一种泛称。
因此,北洲寺的“寺”,作为祭祀马援场所的名称是不妥的,原因在于“寺”引伸用于佛教寺院,是马援生后多年的事情,且“寺”仅限用于佛教场所。
那么北洲寺最初何名?我们在《大清一统志》里找到了答案。《大清一统志。巻二百六十九》载云;“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县东草市,一在石首西南,一在监利县北八十里,祀汉马援。”也许这三地都是马援征临沅所驻军过的地方,其德风所被,一同感戴。可以说天竺山北洲寺,古为古容城“马伏波祠”。《隋书地理志·荆州》云:“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盖也为佐证。
|
上一篇: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监利县名考辨下一篇:从智者大师故里文化看湖北监利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