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边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文] 从智者大师故里文化看湖北监利民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6 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包容精神代相传
——从智者大师故里文化看湖北监利民风
作者:任茂礼

南北朝隋代之际,随着连年不断,烽火连天,势力各据的国内战争,从西城印度传入中国未久的佛教,由于历史原因,几度面临“灭佛”“法难”。危急关头,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脱颖而出,众望所归,以他圆融的智慧,高尚的德行,通达的义理,整合中国南北佛教;并根据中国国情,融合释儒道,开宗立派,以王权为护法,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被誉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东方小释迦”。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出身在荆州华容即今湖北省监利县的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智者大师无碍辨才、圆融智慧里,处处闪耀着故里文化的光辉;同时也折射着绚丽的监利民风。

一、容城国里,包容精神代相传

智者大师(1538—1597)俗姓陈,字德安,出身贵族家庭,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人,晋代随朝廷自洛阳迁都建康(今南京)而迁居荆州华容县(《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古华容县即今监利县,《湖北省建制沿革》:“《清一统志》梁(555-587)废华容入监利。”(今湖南之华容县是598年由安南县改置。)古华容县治所在地为古容城即今周老嘴镇天竺村。今监利县容城镇为1981年改用此名,此前为城关镇,解放前为城厢镇。至智者大师出生时,陈氏人家已迁居这里近200年。

智者大师祖上陈家为颖川贵族,为什么没有随朝廷南迁当时京都建康(南京),以至智者大师父亲陈起祖文才武略时为东湘王、荆州刺史萧绎的重要智囊,并助萧绎在荆州立帝,功封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开国候,也没有官居后梁之都荆州,而是僻居容城呢?其中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久远的文化承续。

何为容城?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也即晋时的颖川(今河南许昌),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昔日楚国腹地今监利县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国。许国外称许国,内称容城国,是国中之国,所以称之为容城。《春秋左传》:成公十五年(-576)“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春秋•定公四年(-506)》:“许迁于容城。”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先后吞并诸候小国60多个,为什么不直接吞并许国还允许许国在自己境内存在呢?其实,楚国是要掌控一个地近周天子所在地洛阳的流亡政权,以便日后以协助许国复国为借口,挥师北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实现“问鼎中原”之梦。

此外,楚王为了标榜日后图谋许国的正当性,还挖空心思找了一些不成文的理由:《左传·昭公十二年 》(子革对灵王)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其大意是:公元前530年,楚灵王对右尹子革说:“从我的始祖的哥哥昆吾,就曾居住在原来的许国(地界)。今天的郑国人贪心赖在他们的田地上,却不(把土地)给我。我如果索要它们,他们会给我吗?”可见许国在楚王心目中念兹在兹的重要性。

容城位于楚国腹地、古云梦泽畔,美丽富饶。《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且容城地尚有著名的楚王离宫章华台。章华台始建于于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这座宫殿由于形制巨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旷世宏构、杰出建筑,享有“天下第一台”的美誉。《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台在华容城内。”古有“章台晓霁”为“容城八景”之一,早就载入明、清《监利县志》。可见容城地域之富饶,景观之奇丽,文化之粲然。

楚国辟腹地容城地侨置许国,也是经过了反复斗争直至最后才下定决心的。从许灵公请求迁于楚到“许迁于容城”先后经历了70年,曾五次迁徙,颠沛流离于楚国边地叶地、城父等地。楚国既要容留许国,又要充分利用许国人力物力戍边拓疆,同时还要避免置许国于北疆,以防止郑国攻打许国,许国不支而丧失楚国地盘。直至公元前506年,楚国势微,尤其面临吴军入侵的强大压力,权将许国置于腹地,攘在怀中。

公元前506年“许迁于容城”(今湖北监利县周老嘴)。另有说迁今河南鲁山之容城,此说与楚国容置许国的战略不符,因为河南鲁山之容城距郑国(今河南郑州)不足90公里,直接面临郑国威胁之下,有引狼入室之虑。

公元前504年,郑国乘吴楚之战楚国新败之际,派兵犯楚,许男斯在参与楚军戍边战斗中被俘。许男斯被俘后,许国未亡,社稷尚存,仍都容城,并后随楚国出兵伐蔡等,史有记载。至公元前372年前后,随着楚国势微许国灭亡。迄此许国在容城立国134年。

楚国侨置许国于美丽富饶的容城,显示了许国于楚国战略上的重要;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弱小许国能在容城抚国民、安社稷100余年,拥有了一个不错的休整时期,反映了容城人民接纳外族,患难与共,可贵的包容精神和同体情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容城是许国人于国难中最后的庇护所,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许国南迁容城,既是北方士族与南方土著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原文化与“南蛮”文明风云际会的过程,促进了容城地民风的开放与开化。所以“许迁容城”这段斑澜历史彪炳于史册,有其甚深的文化价值,莫不给后世以启迪,以教益。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怀帝被掳。昔日许国国土上,颖川贵族陈氏世家,也即智者大师的先祖们,再次面临“永嘉之变”覆国之难,在随朝廷迁都建康(今南京)颠沛流离之际,陈氏人家另辟蹊径,毅然再度举家迁居容城,即晋时的荆州华容县城。想必他们对容城这个曾经的第二故国,至少在文化上、心理上会有某种的莫名的亲近感、安全感的。而容城人民以所谓荆南“夷蛮”的质朴与真诚,浩淼云梦的博大与坦荡,“地富鱼稻”的美丽与富饶,再次张开双臂接纳了这个来自中原文化中心的颖川陈氏破落贵族。

经过近200年的薰染运化,容城地的南国之风,终于从颖川移民之后孕育出中国哲学史上一位伟大思想家、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人天景仰的高僧大德、有“东方释迦”之称的隋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性格里浸润了容城人民千百年来宝贵的“包容”特性;而且,他把这种“包容精神”发挥得更圆融、更极致,一如纪录片《智者大师》中的解说词所说:“这位天台宗的开山祖师,他特有的圆融智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北洲古寺,佛教东渐共见证

古代容城,不但中原与“南蛮”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而且西域与东土文明也在这里互鉴相融,容城天竺山北洲寺即是例证。

“天竺山”位于今监利县周老嘴镇西郊,山上有千年古寺名天竺山北洲寺。“天竺”是古代对今印度南亚等国的统称,“天竺”是否与历史上西域佛教传入监利有关呢?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这些都说明在这里曾经一定发生过与西域文化相关的重大事件。

但是,今在古容城地周老嘴镇乃至监利县几乎已无人知晓“天竺”的来历了,查遍《监利地名志》、《周老嘴镇志》、《监利民间文化三大集成》等地方文献,皆无相关记载。今年5月,笔者在撰写《寻访智者大师故里》(发表于2018·5·25《佛教在线》)一文时,困于此等疑团,踏破铁鞋无觅处之际,悉心翻阅旧版清同治《监利县志》,竟赫然发现一篇《北洲寺碑记》,有关天竺山北洲寺的来历尽载其中,令人喜出望外。碑记中云:

“容城天竺山北洲寺,何昉乎?稽诸父老所传闻,则自汉光武帝始也。汉遣马援征临沅,曾驻节容城。班师凯旋,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邑之人思慕其功德不衰,相与立祠祀。历代以来,废而复兴。邑人岁时展谒,必拜伏波将军。亦可知将国兵而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迨后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飞锡峰头,炉无火而自焚,泉有宝而常聚,迄今乡人犹啧啧以为美谈。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撰述者张逢吉,监利县人(所属乡镇不详),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举人,涞水(属今河北保定)知县。

天竺山北洲寺启建于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年间,祭祀马援为因缘。马援为汉代名将(《后汉书》有传),高风亮节,英勇善战,率军纪律严明。建武二十四年(48),湘西武陵五溪蛮叛乱。六十二岁的马援奉命率军南征五溪,后因年迈体弱,感染时疫病死沙场。而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名言,流传至今,激励男儿勇于上战场,不怕牺牲。

据北洲寺碑记所云,马援征临沅,曾驻部容城,军不扰民,秋毫无犯,邑人感德而立祠纪祀。《大清一统志·巻二百六十九》载云;“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县东草市,一在石首西南,一在监利县北八十里,祀汉马援。”也许这三地都是马援征临沅所驻军过的地方,其德风所被,一同感戴。尤其一统志还为天竺山北洲寺,提供了古为“马伏波祠”(马援征交趾,敕封“伏波将军”)的记载,这是目前监利县现有地方文献都没掌握的。

《北洲寺碑记》云:“迨后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飞锡峰头,炉无火而自焚,泉有宝而常聚,迄今乡人犹啧啧以为美谈。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这是说古容城“马伏波祠”,迄此由于“西竺僧”杯渡禅师的住锡,则其地化名为“天竺山”,祠改名为“北洲寺”,一个神明祭祠场所变更为佛教伽蓝,实现了它宗教意义上的融合与飞跃。

杯渡何许人也?据《大藏经·梁高僧傳·卷十》记载:“杯渡禅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当初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称其为“杯渡”。据说杯渡是把佛教传入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的第一人。同样,杯渡住锡天竺山也是西域圣僧亲自传佛入容城乃至荆州的第一人,他比达摩祖师传佛教入中国还要早近100年,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早近200年。可见容城与西竺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之久远。

有关杯渡禅师在天竺山北洲寺如何传法行持的事迹,惜已年湮代远,无详细文献记载可考,但杯渡禅师当年“飞锡峰头”运化神通的“聚宝泉”古井遗址尚存;尤其杯渡禅师住锡容城后改“马伏波祠”为“北洲寺”,容城人民改“北洲寺”所在地为“天竺山”,这看似简单两种改名,却蕴含了西域与东土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丰富的宝贵信息。

何为北洲寺?北洲,又名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之一。按《阿含经》所说,人间有四天下,亦即四大部洲,分别表法四类社会形态的人道众生。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亦作北俱芦洲),分布在须弥山的四方。四大部洲又以北俱卢洲的生存环境最为胜出,北俱卢洲的人都是前世修十善行的,命终以后生到北俱芦洲。那里言行举止自然符合十善,命终以后生到天道。北俱卢洲尽管晃若仙境,但终不能了脱六道轮回,且难闻佛法,属小乘佛法境界。

杯渡禅师是不是专来中国传授小乘佛法的呢?从杯渡禅师的行迹看,并不尽然。《乾志》四十二:“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禅师传入九华山”。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之一,根本经典是《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地藏王菩萨见证幽冥大苦,说种种因果报应的道理,普劝众生知因达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脱离苦海轮回,证得涅般快乐,属大乘佛法。

杯渡禅师之所以到容城说“北俱卢洲”,到九华山说“地藏王菩萨”,是因为所度化众生的对象不同,根基不同而弘传不同层次的佛法。九华山属“阿兰若”(即寂静处),大多以舍欲离家,潜心修炼的僧众为对象,故传大乘佛法。容城作为繁华古都,度化对象大多市井百姓,汩没于滚滚红尘,五蕴烦恼中,故传小乘佛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见杯渡禅师在弘传佛法过程中“观机逗教”、权巧方便的大智慧处处尽显。

依上文可知,容城“马伏波祠”改名“北洲寺”当是杯渡禅师所为,因为在佛法尚未传到容城之前,容城人的概念中是还没有北洲亦即北俱卢洲这个概念的。当然,也不排除杯渡禅师来容城传北俱卢洲小乘佛法后,令容城人民陡生向往,遂将杯渡禅师所驻锡地马伏波祠改名为北洲寺。至于北洲寺所在的容城地改名为“天竺山”,且沿袭1500年,古今一如,则说明容城地亦即今监利人民,对来自西域外来文明不抗拒,不排外,而是张开双臂热情接纳,认识消化,互鉴互融,不断发展,显示了古容城今监利人民可贵的包容心态和开放精神。

杯渡禅师传佛容城时,正值“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时,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一度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容城古属楚,楚为老庄故里,道教发源地,素以“崇巫尚灵”著称,“信鬼而好祀”(方培元《楚俗研究》)。容城地人民并未因奉道而废佛,反而因“崇巫尚灵”而为佛教广袤宇宙观所折服;因“信鬼好祀”而把“内圣外王”的儒家信奉、“蓬莱仙阁”的道家境界,与“北俱卢洲”的佛家天国,三者融为一体,改马伏波祠为“北洲寺”而顶礼膜拜;把北洲寺所在容城地改名“天竺山”而世代传承。这些,则更显容城地今监利人民包容与开放精神难能可贵。

尤其百年后出身容城的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以圆融的智慧,整合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佛教,结合中国本土宗教,开宗立派,创立天台宗理论,成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可以说智者大师圆融智慧里的原始基因,当是容城人民的包容与开放精神。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发表著名演讲时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容城“天竺山北洲寺”的历史乃至出生容城佛教高僧智者大师的行持,即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互鉴,佛教中国化的极好例证。

此外,据《高僧传初集卷第十一》记载:杯渡禅师游化南州(指楚以南之地,此指荆州。过一陈氏人家时,特地对陈家人作悬记,说他们是善门之家,祖上有德,日后会出有大福报的人,并为在陈家书写了“福德门,灵人降”六个大字。杯渡禅师传记中并无记述陈氏名谁,最终出了什么样的人。传记之外的多年后,南州果然有人天景仰的高僧,人称东方小释迦,“八相成道”在陈氏人家降诞,法名智顗,俗名陈德安。正如《高僧传》卷第九(神异)云:杯渡“或显现神奇,遥记方兆”。

西域神僧说悬记,百年之后得印证,一干五百年后终揭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钟大吕。

三、崇尚自然,与物共生乐同趣  

容城人的包容精神,不但在文化上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久远的历史传承,而且思想认知上也有明晰的源头可循。容城人作为楚人,崇奉道教,道教既受发源于楚地的老庄思想影响,又直接继承了楚地原始的巫教信仰,是楚人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贵生、重德、师法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容城人对滋养了自己的美丽富饶云梦古泽、江汉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珍爱与敬畏,与物共生,和谐同趣。例如继承楚人对植物崇拜的习俗,“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騒》),象征品质高洁;“浴兰汤兮沐芳”(《九歌·云中君》),即祭神之前,香草沐浴,以示虔诚;正月一日,“造桃木著户,谓之仙木”,以趋吉辟凶;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避毒气”;九月九日,“籍野饮宴”,佩茱萸,饮菊花洒,此举意在消祸等。

道教认为“万物有灵”,容城人的包容精神还体现在对灵性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上。“容城八景”之《鹤泽观鱼》诗云:

“烟波淡荡惯寻幽,携榼倾尊对碧流;鱼字桃花翻锦水,人名野客泛兰舟。轻裘缓带裳调鹤,丝乙纶竿不避鸥;便是仙源通咫尺,年来真乐在林邱。”

诗中“鱼字”指鱼排卵,“字”的古义为生子。鱼字,即鱼儿跃水排卵时的景观。“桃花”指桃花水,即桃花盛开时节的长江汛洪,有猛涨、水大接踵而至的特点。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泛舟烟波浩淼鹤泽湖畔,群鱼跃出水面排卵,泛起一片锦水晴岚,好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轻裘缓带裳调鹤”,其大意是脱下外衣,解下束带,挥舞起这些衣物来戏弄白鹤。“丝乙纶竿不避鸥”,是说游人用丝线把用布扎成的紫燕系在竹竿上逗引鸥鸟,和谐地融入鸥群而群鸥不避。古有“鸥鹭忘机”的典故,谓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说:“吾闻欧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次日至海上,欧鸟舞而不下。此典故谓人无机心,即没有深谋权变之心,则异类亦与之相亲。

人无机心,异类亦与之相亲,群鸥与游人相融不避,这不是个体现象,当是地域效应,可见容城地民风之纯朴;与物共生,“便是仙源通咫尺”,这是古往今来容城人的精神崇尚。

容城人的这一纯朴之风和精神崇尚,同样哺育了南北朝时期的智者大师,在智者大师的行持中烙下了鲜明的印记。

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智者大师和慧辩等二十几人来到了天台山。初入天台,见当地的农民,除去一部分有土地的,大多数以捕渔为生。附近的水域,渔网相连有四百多里,内水江中、溪涧还设下捕鱼的竹墙、孔堰等渔具。许多鱼儿、蟹儿命丧渔民之手;渔民们也因为出海打渔,碰到刮风下雨,以及一些不确定的原因,一条命也是拴在渔绳上朝不保夕。一个“万物有灵,和谐共生”之念,深深融动了大师悲悯之心。

有感于此,大师劝告百姓以慈悲之心修身口意,又用因果报应的道理启化百姓,同时更变卖自己一些值钱的衣服用具等,买下一所鱼池充作放生池。当时临海县内史名叫计诩,听闻大师盛名,礼请大师为渔民们讲《金光明经》,大师更是在讲经的时侯,广为开示杀生的过患,以及戒杀放生的功德。渔民们听完,心中生起觉悟,发心改恶从善,好生去杀,主动捐出临海江沪、溪梁等六十三所,近三四百里的鱼塘,全部作为放生池。大师特意选了个日子,泛舟海上,为海中生灵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又洒放粳粮,作为财法二施,这次所救活的物命数以亿万巨,当地的百姓也感于大师的慈悲与威德,纷纷跟随大师学习佛法,改行做了其他行业。这一次的放生,据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大规模放生。

后来,陈宣帝下敕令天台附近:“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这道敕文并由国子监徐孝克撰铭立碑。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放生池,就这样诞生了。放生的行为,大概也是从智者大师那时候开始,渐渐地成为佛教徒们一种悲悯群生的表现方式。

四、人间大爱, 古城尽飘“黄丝带”

包容精神体现在人际关上最普遍的是爱心。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容易,爱自己所欲或所求者也不难,难就难在对待与自己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所求的人与事,以无缘、同体心施以爱心,这是人间大爱。二十一世纪的2015年6月初,古容城地监利县城(1981年县城城关镇改名为容城镇),满城尽飘“黄丝带”,古容城纯朴民风在新时代开放出绚丽的爱心之花。

“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是一种安全的祝福。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游轮途中突遇罕见的强对流天气 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重大灾难,在长江监利水域沉没。游轮上有游客、船员454人,仅12人获救,遇难442人。2000多名痛失亲人的船难者家属从全国各地奔向监利,参与救援武警官兵成建制开赴监利,国内外新闻媒体涌向监利。

“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翻沉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风雨兼程赶赴监利沉船现场,指挥救援,看望伤者。监利县第一时间成立长江客轮翻沉事件处理工作指挥部,组建搜救、善后、宣传、保卫、接待、事故协助调查专班;第一时间调动全县各种资源投入“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大救援。

最能让遇难家属感到温暖,让全国人民感到慰藉的,是第一时间监利县城那满城飘起的“黄丝带”。3日凌晨,监利电台一位听众拨打3276111群众热线,透出自己有台私家车,想为船难家属提供免费接送服务的想法。接到电话,监利电台立即在《我们与东方之星同在》直播节目播出这条消息,并设立爱心专线,发出倡议全城人民积极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监利县爱心联盟通过百度监利吧、荆楚网、大楚网等平台发起了“黄丝带”行动——志愿者集结号活动。短短三天里,私家车、出租车、大巴车等黄丝带爱心车辆就增加到3165台。市民志愿者达到5000多名,医院、城区等主要路口,遗(失)物认领处,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医疗人员组成183支工作队,共1800多人,为船难亲属提供免费的医疗、精神抚慰服务。15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一对一”对口接待乘客家属工作,与船难家属同吃同住同行,随时随地对乘客家属进行心理抚慰。

来自江苏常州黄浩如,在亲人善后工作过程中,受到监利民风淳朴热忱的感染,离监时如特意捐赠5万元,资助监利一对特困生姐弟上学。他说监利是一块希望的土地,因为有爱就有回报。

上海船难家属王轶镭同丈夫金维锋对前来看望他们的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和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说:“监利人民处处给人以温暖,我们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捐助一位贫困学生。我们在这里失去一位亲人,希望再找到一位亲人。”福州市政府捐赠监利特殊教育学校100万元。

民风纯朴,大爱无疆。全国各地网民纷纷为监利“ 黄丝带”卷起的文明新风点赞;国务院对监利在这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所展示出的良好民风,化解灾难、增进和谐的典型经验,圆满社会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褒奖。

结语:监利民风,从包容精神、文明互鉴、与物共生,到大爱无疆,一以贯之的是“有容乃大”的胸襟,是“无缘同体”的崇尚。它既有道家法天文化的活水源头,儒家入世哲学的秉赋,又有佛家同体思想的浸润。总之,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腴土壤,又具鲜明荆楚南国风格;它不仅是一种民性品格,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代,它孕育了一代思想高峰智者大师;当代,它绽放了香飘万里的“黄丝带”文明新花;它是监利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监利人民的文化标识,在实现中国梦伟大社会实践中,它必将为监利人民增添新的光辉。





上一篇:寻访智者大师故里
下一篇:日暮东荆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